笔趣阁 > 穿越小说 > 我要做皇帝 > 第一千三百七十节 流血的撤退(2)

第一千三百七十节 流血的撤退(2)(2 / 2)

新单于名为句犁湖,这是何人

故老上单于之子,匈奴的夏王乃高帝和亲公主之子

这些信息,无比重要,也无比宝贵。

正是得知了这些消息,让薄世做出了一个决定。

当今天子矢志要在草原上立数十个单于薄世在心里思虑着:先前已有归义单于,不久前,匈奴河西贵族叛乱,拥立其左贤王为单于

这就是两单于了

军臣既死,匈奴分裂就在眼前

这句犁湖单于,还真得放回去不可

不把这个单于放回去,草原上就乱不起来

因为若他和他的军队都葬送在这里,其实是在帮河西的匈奴部的忙。

他死了,河西那边就是正统毫无疑问的正统

只有他活着,对汉家才最有利

这句犁湖名不正,言不顺薄世思虑着:匈奴左贤王乱臣贼子,这样,我汉家的归义单于就当为正统

其实,谁是正统,在今天已经不重要了。

重要的是,匈奴的内乱,马上就要开启

三单于之间,肯定要见个分晓

这符合大汉的利益

薄世知道,此战之后,汉家要消化胜利果实,要巩固边疆。

旁的不说,这幕南和河间地区的消化就需要时间。

若匈奴内部,团结一致,对于后年或者数年后的开拓极为不利。

让他们乱成一锅粥,才符合国家的利益。

不过,这个事情,天子做的,他这个臣子却做不得。

做了就是欺君背上,要杀全家的

但若不做,因此导致匈奴人没有分裂,这罪责也挺大的。

难保未来天子不会怪罪他。

这就让薄世有些难以抉择了。

好像怎么选择都是错。

罢了薄世想道:就让上苍来决定吧若我赶到河岸时,匈奴单于还在,那就怪不得我了,只能怨他命不好

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。

毕竟,薄世很清楚,假如他想故意放跑匈奴人,别说是单于,哪怕是一个骨都侯,他都可能被那些想捞功的军官给剁了。

他自己也无法原谅自己

无论是杀死还是活捉匈奴单于,这都是足以名垂青史,被后人传颂万年的事迹

诗之南仲,不过如此

半个时辰后,当薄世的主力抵达了渔水河岸时,他们看到的是一片狼藉的现场。

此刻的匈奴秩序,已经完全崩溃了。

在先前,当句犁湖和他的单于庭本部军队在的时候,匈奴各部虽然混乱,但勉强还有组织。

但现在,人人都在争先恐后的争抢过河的筏子。

甚至有人牵着战马,蹈入河中。

伤兵和老弱,完全没有人去管了。

他们被抛弃在了河堤和山坡上,喘息着,哀求着,哭泣着。

汉军骑兵的到来,没有让他们恐惧,反而让他们看到了救世主。

许多人哭着爬着,在地上拼命磕头,祈求仁慈的汉朝人救他们一命。

而渡河现场,更是充斥了血腥味。

地面上甚至已经铺成了一条尸骸的地毯。

许多人踩踏着尸体,绝望的冲向了河水里,然后被河水卷走。

看着这个场景,不止是薄世,汉军其他军官也都沉默了。

一些在武苑培训过的将官,甚至想起了武苑的元老教授们讲过的楚汉争霸的往事。

在亥下之战中,溃败的楚军,就如同眼前的这些匈奴骑兵一般,他们失去了组织,没有了纪律,自相残杀,相互践踏。

项羽三十万大军,一夜之间,烟消云散。

君子之于禽兽,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,闻其声,不忍食其肉薄世叹了口气,下令道:派人去喊话:若放下武器,就地投降,可活命

若在以前,汉军当然是巴不得斩首越多越好,特别是北虏首级,非常值钱。

但在今天,汉军虽然已经追求斩首,但捕虏也是很重要的事情。

匈奴战俘在今天,已经成为了汉室工程队伍的主力了。

无论是修渠道还是修帝陵,这些身强力壮的匈奴人都是很好的劳动力。

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战俘,汉家才能解放总数超过二十万的司空城旦群体。

况且,这些匈奴人里,说不定还有许多善于养马,善于畜牧的人。

自元德二年开始,受益于这些畜牧技术精湛的匈奴战俘的努力工作,汉室才能开始推行假畜政策。

所以,天子也修改了斩首与捕虏之间的计算公式。

有些俘虏,甚至比首级还贵

所以,薄世的命令没有得到任何抵触。

立刻就有人策马而出,用匈奴话大声喊道:奉大汉安东都护府都督薄公之命,尔等听好了,若放下武器,跪地请降,可得活命,如若负隅顽抗,则立为齑粉

一连喊了三遍。

匈奴人都没有回应,只是许多人都停止了动作,跟傻瓜一样看着在雨雾之中的汉军骑兵。

人人都知道,只要这支汉骑发起冲击,他们的下场,除了被赶下河喂鱼之外,没有其他选项。

只是,这些人,基本都是幕北的部族幕南部族早就已经跪下来投降了。

幕北的部族不似幕南部族,与汉家打交道的时间多,接触也多。

所以,他们都很犹豫。

因为在传说和宣传中,汉朝人可是会杀死所有匈奴人的。

特别是那支神骑,据说就是要吃匈奴人的脑浆和心脏的魔鬼

薄世看着匈奴人的反应,挥挥手道:派人下马,先去救治那些伤兵,收容老弱

诺立刻有人领命,带着数百人下马,将那些散落在圹地或者躺在破碎的营垒中的伤兵和老弱收容到一起。

看到这里,匈奴人的心防终于失守。

一把把武器被丢在地上。

一个又一个匈奴人,跪到了地上。

然后,就是一群又一群。

最终,整个河岸边的两万多人,全都跪了下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