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穿越小说 > 汉冠 > 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厦将倾再出山(2)

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厦将倾再出山(2)(2 / 2)

三国时代是以三家归晋,马氏摘了曹操家的「桃子」告终的。

司马氏最终能够后来者居上,还真不是光靠阴谋诡计或是心狠手辣就能做到的。司马氏可以半道截胡,其中一半是运气,另一半则是处世的智慧。

想要了解司马懿的权谋手段,就要先从司马懿的出身讲起。

这也是王生选择看司马懿手记的原因。

因为是个人笔记,这写上去的东西,基本上就是他心中所想的。

司马懿是大家族出身,司马氏一门居于河内郡温县,属于当地的名门望族。

论名望、论财富和社会资源,司马氏虽然比不上那些寡头级别的门阀大族,但肯定是比刘备这样地方豪绅之家要强。

如果做大致的横向对比,这个家族应该和南阳郡的诸葛氏差不多。

东汉末年的社会形态有-个非常重要的特点:各个大家族几乎垄断了社会的一切财富和资源。一个大族,其实就相当于-个袖珍的国中之国,尤其是在黄巾起义以后,这些大族普遍都有了私兵,说是一个弱化了点的诸侯国也不为过。

而同一地域内的各个大族,又会彼此通过联姻交叉持股,最终形成联盟,所以当时就有了颍川士族、南阳士族、河内士族这样的说法。譬如荀或陈群就是颍川士族的代表,诸葛氏则是南阳大族。

长坂坡时赵云给自己喝号,说的是「常山赵子龙」,要把籍贯带出来,原因就在于他也是士族子弟。

所以三国时的「国」,和我们通常说的国不是一回事,他们内部的统一程度,其实远不如战国时代变法后的各个诸侯国。

换句话说,魏蜀吴三国并不像三个独立的国家,而像是三个门阀联盟,不过三个联盟都各有一个龙头老大。

以司马氏手中的资本,要想独自立起门户是做不到的。所以天下大乱这个变局,对他们家来说也不存在跑马圈地的问题。

在当时,这个体量的家族要想在乱世中求存,唯一的选择就是带资入股,选择一家加入进去。

司马懿23岁那年,曹操就曾经下过征辟令,让他去自己手下做官,结果司马懿称病,躲了这次征辟,然后就一直闭门不出。

司马懿之所以这么干,各种的缘由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一[保留余地」。

司马氏的势力说大不大,但说小也不小。

因为有资源,所以肯定谁都惦记,又因为资源不多,所以这样的家族很难独自把握自己的名义。

更要命的是,当时河内郡所处的位置,正好夹在曹操和袁绍两派势力之间。

这种情况下,任何赌博性质的押宝都是不可取的,押对也就罢了,押不对就是全族几百上千条颗人头落地。

在居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,任何时候你的首要任务,都不是琢磨什么弯道超车谋求发展,而是生存。

当时,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和大哥司马朗都已经在曹操麾下为官效命。

按照三国时代的游戏规则,司马氏这个时候应该已经算是在曹氏集团入股了。

此时官渡之战刚刚结束,虽然河北的袁绍已经大败,但袁氏残余势力尚存,未来局势的走向其实依旧存在变数,这里面的风险,是司马家承受不起的。

在曹操这边,反正已经有司马防、司马朗父子两人,早就完成了入股,曹操怎么也挑不出司马氏的毛病,那么司马家留着一个声望很高的二儿子司马懿没有为曹操做事,就始终给自己家的未来多保留了一种可能性,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两边下注。

或者也可以这么说,如果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,那么给自己多保留几种可能性,等候最佳的时机,最明智的选择。

看到此处,便是王生也不得不佩服司马家,佩服司马懿,佩服当时的那些士族,当真是多智如妖,把事情的方方面面都给想好了。

司马懿这一等,就足足等了七年。

七年之后曹操已经完全控制了中国北方,局势走向已经没有一点悬念,这个时候,司马懿就很痛快地接受了曹操的再次征辟,做了司空府的文学掾(秘书长)。

作为缺乏资源的后来者,最好的选择就是永远保证自己能够跟从赢家,在严酷的外部环境下,这未必能保证你也赢,但至少尽可能地保证你不输。

在常人看来,这七年中战时频发,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,蛰伏七年等于白白坐视无数的机会从自己眼前溜走。

从司马懿的角度来说,他不缺头脑和见识,但司马氏手里的那点资源却不算多。

所以,赢,自然很好看,但输,却一次输不起。

假使曹操最终败了,而司马氏一门又把宝全部押在他身上,届时这个家族的处境就会很尴尬。

他们家的资源,还不够保证新的赢家能够宽宏大度、不计前嫌。

在这种输不起的局面之下,你能考虑的,首先不是赢,而是不要输。

至于所谓的「机会」,乱世远还谈不上结束,而对曹操这样的明主来说,他用人看的是能力,而非功绩。

所以,入仕早晚,起码对司马懿来说,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。

一个人能对时局洞若观火,却又能谨小慎微,足足蛰伏七年,不容一丝一亳的不确定性,他的谨慎和耐心,只能用可怕来形容。

除此以外,另-一个促成司马懿接受征辟的因素,是这一-次司马懿的推荐人是曹操的高级谋土荀彧。

这里面并不是私交之类的问题,而是荀或对司马懿的意义。

在秦汉时代,官方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察举制,也就是由朝廷的在任官员来推荐。

一旦推荐成功,被推荐人在日后为官的过程中犯了什么事,负责推荐的那个人也是要受连带责任的。

所以察举制下,推荐者和被推荐者之间,天然就存在一种同盟关系。

司马家原本属于河内士族集团,由于实力并不怎么强,所以在曹操阵营之内,这一支力量所占的权重并不大。

如果司马懿以河内士族子弟的身份进入朝堂,那也就意味着从起步开始,他所处的位置就是边缘的,未来的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,只能是一个未知数。

当时实力最强的是颍川士族集团,可以说,曹操够挟天子以令诸侯,一统整个北方,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颍川士族支持的缘故。

而荀或则是颍川士族的精神领袖,所以司马懿得到荀彧的举荐,也就意味着获得了融入主流的机会。

这就又回到了前面的那个问题:作为弱势的后来者,最明智的选择是跟从赢家,而在赢家内部的派系当中,又最好是选择主流中的主流,如此才能把不确定性降到最低,保证自己尽可能不要输。

对司马氏来说,一切切到此还远远不够。

随着曹操的逐渐老去,继承人问题是曹氏集团迟早要面对的问题。

司马懿选择了投到曹丕的门下,做了曹丕的中庶子(也就是太子的侍从之臣),与此同时,他的三弟司马孚也开始步入政坛,成了曹植的文学掾——这一次是标准的两头下注。

而南阳诸葛氏做得更绝:老大诸葛瑾投了东吴,老二诸葛亮投了刘备,老三诸葛诞投了曹魏——三头下注。

我现在的处境,与曾经的司马家的处境,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。

势弱。

比起宗王来说,王生既没有身份,也没有大义。

他的优势,在于眼光,在于天下大势的洞悉,在于他高筑墙,缓称王,低调发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