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穿越小说 > 我在明末有套房 > 第八十八章这是我们全爷的诚意

第八十八章这是我们全爷的诚意(1 / 2)

第八十八章这是我们全爷的诚意

所谓的穷富武,在汉唐时期,武人地位高,非军功不得封侯,所以这个道理还是比较正确的。

可是,到了明朝,这个道理却不太适用了。武人的地位低,而且成就非常有限,当然,相对而言,习武的兵刃和营养花费,远远不如读书的成本。

一个读书人童生,虽然可以参加科技考试,其实考中的机率极低,为了有考中,就要报考各种各样的补课班。

与后世几乎一模一样,穷人的孩子买点资料自己学,富人的孩子请名师家教和私教,进行一对一教学。

其实,读私塾或者官学,花费不算大头,花费最大的一个环节是属于私教。

明中叶以后,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拉开,南方富庶家庭用于教育的投资逐渐加大,这直接导致,南方中举人数远高于北方。

如应天府的赵可怀,请著名经师庄廷臣,“命一承舍具聘书,每年具修脯二百四十金,别具彩缎二、银花二,令本地府县等门延请”,并让其“馆幕府三年,训其两子,后次子中式”。

由此可见每年课外请名师补习费用高达240两,平均每月20两。

当然,这只是理论上的学费,还要有比如说,吃、住、穿衣、仆从和佣人,七加八加起来,每个月三十两都不止。

当然,也有更贵的。来自江阴的徐氏“以五百金为脯挺,延致家塾,徐二子亦既中乡科”,即每年补习费500两,平均每月42两左右,这对于普通家庭是无法想象的。

除了聘请经师的费用外,明代童生备考科举还要花钱购买各类书籍等备考资料,明代时的复习资料叫试录,一本大概3钱,整个备考过程所需的试录最少也要三十到四十两银子。

事实上,也就明末粮食价格提上来了,按照万历年间的粮价,四十两银子可以买八十石大米,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。

孙祖望连吭声都不敢吭了,他是举全族之力,数千户亩供养出来的一个秀才,可是指望着他能高中举人或者进士,可不是让他给东家顶牛的。

失去全旭给的十两每个月束修,他可不好找这样高薪的工作。

牛金星张了张嘴。

全旭冷着脸,望着众学生道:“我也不是开善堂的,开设金梯书院的本意,就是为了多培养一些做生意的帮手,能够会识字,能写能算就可以了,咱们这个书院不收学费,但是要考核,三次考核不过,就要退出书院,把有限的资源,利用在可造之才上面,诸位,要努力啊!”

“遵命!”

众学生整齐地鞠躬。

全旭虽然说得直白,其实学生们都非常感激全旭。

如果不是全旭,他们一辈子大都没有希望摸到书本,更别说穿上澜衫。

牛金星似乎明白了全旭的用意,他不再纠结这个问题。

全旭道:“这些学生不见得人人都是读书的好苗子,优中选优,实在不是读书的料,就让他们从事帐房、或者其他事,挑出来的好苗子,给他们再买笔墨纸砚,让他们进修,参加科举,只要金悌书院中一个秀才,我奖励十两银子,一个举人,就是一百两,进士三百两!”

打一巴掌,给个甜枣,恩威并施,

全旭如此解释,牛金星、孙祖望就是想反对也没有办法。

毕竟,全旭才是花钱的人,粉笔确实是比墨要省钱,而且省不少钱。

此时众学生已经按照全旭的意思,把字抄录在蓝布上,袁世卿让人把蓝布小心翼翼的圈卷了起来。

大名府,大年初一晚上,几乎有头有脸的人物,都来到了位于东郊的红罗巷。

红罗巷又称红罗牌坊,这里是嘉靖皇帝时候,为了弘扬红罗的孝义,树立的牌坊。

红罗是大名府一个普通的女人,婚后不过半年,丈夫久病不治而亡,她婚后无出,却没有改嫁,也没有远走他乡,而是非常细心的照料公婆,依靠织布为生,养活小叔子长大成人。

后来,公婆先后故去,小叔子也成家立业,红罗则在家中饮下砒霜,自尽而亡。

当然,事情真伪无从考证,连姓名都没有留下,不过红罗牌坊却是存在的。

在这里居住的人,大都是中产阶级,也不算顶级富豪。陈应的宅子就在这时,位于巷口第三家。

街门普普通通,进大门的第一道院子很浅,这是外院。